2022-08-11
不畏疫情 吳孟真搭起感動橋樑
小記者林孜晏、張劭暐
攝影師林孜晏、張劭暐
你期待種下一顆種子,多久能開出感動的花朵?童玩節的國外團隊總聯絡人吳孟真正是種子的栽植人,精通多國語言的她,1999 年擔任隨隊翻譯,2001 年開始擔任國外團隊總聯絡人,至今已走過 20 多個年頭。今年到童玩節演出的斯里蘭卡「薩拉薩維舞蹈學院(Sri Sarasavi Dancing Academy)」也是在三年前就埋下來臺的緣分。談到來之不易的外國表演團隊,吳孟真心中百感交集,也很感謝他們的到來。
這幾年全球受到疫情影響,不論是國際情勢、疫情狀況或是防疫政策都有很大的變動,各國社會也有不同的狀況,而這些都是影響國外團隊能否來臺的關鍵因素。以今年的斯里蘭卡團隊為例,「薩拉薩維舞蹈學院」早在 2019 年底就與大會聯繫,但 2020、2021 年因童玩節停辦而未能成行。今年二月底,童玩節舉辦與否、如何舉辦都仍在討論階段,吳孟真預先設想未來邊境管制、檢疫政策的各種情況,以及疫情下的童玩節在演出規劃上的各種可能,並針對不同的情況,向各國表演團隊詢問來臺意向。
即使當時的情況未明,「薩拉薩維舞蹈學院」團長仍堅定地表示「無論如何都願意到童玩節演出」,而來臺過程先後遭遇簽證、機票問題等突發危機,甚至有一位團員因在搭機前發燒而無法赴臺。面對這些狀況,吳孟真只能不停地想備案,因應情勢做出調整。吳孟真表示,多年擔任國外團隊的總聯絡人,有些工作內容已是 routine(例行公事),但今年與外國團隊聯繫的任務,比往年來得更加艱鉅,也無法直接套用過往經驗,必須隨時針對不同情況臨機應變。
「交流」是童玩節的四大主軸之一,吳孟真認為交流的方式不只有在舞台上的表演,她致力推動、並於 2010 年開始成為童玩節常態性活動的「國家日」便是如此。每週末會以一個國家為主題,有舞蹈、歌唱的表演,還會邀請遊客上台互動,甚至有異國點心的交流,讓民眾能近距離體驗不同的文化。不過談到國家日活動的安排,吳孟真表示除了要了解每一國的文化之外,還得配合該團的演出風格,請團隊於來臺前設計流程,並根據活動內容準備素材,再與她詳細討論、確認細節,才造就多元豐富的交流活動。
童玩節開幕前,在宜蘭縣史館舉辦了一場「宜蘭童玩節 Kids on Line 線上記者會」,邀請曾來園區表演過的外國孩子,透過視訊分享對童玩節的思念之情以及經驗交流。吳孟真表示,當初在構思之時,想著既然無法實體舉辦,那不如在線上讓大家團聚,也特別邀請有持續聯絡的成員,來分享他們對童玩節最真摯的感情。
疫情之前,每年都有許多國外表演團隊來到童玩節演出,其中有些團隊多次來臺,而吳孟真也因此和他們成為好友,例如談到五次受邀到童玩節演出的土耳其「哈塞德貝大學附設兒童和青年民俗舞蹈團(Hacettepe University Children and Youth Folk Dance Group)」時,吳孟真便笑說與該團已經「熟到不能再熟」。除了工作上的聯繫之外,彼此不時也會透過訊息互相關心,在生日時祝賀彼此。
除了與團長、團員成為朋友之外,吳孟真也見證了年幼團員的成長。例如 2014 年時,來自烏克蘭的「文尼察青少年宮歡樂舞蹈團( Radist / Joy, Palace of Youth and Children in Vinnista )」團長抱著襁褓中的孫女,笑著向吳孟真說等到孫女長大,還要帶她來童玩節演出;2019 年,烏克蘭團隊再度來臺,團長的孫女真的成為在舞台上高歌的小小表演者。除此之外,吳孟真也曾看過一位「哈塞德貝大學附設兒童和青年民俗舞蹈團」的團員,在數年後晉升為舞團老師。看著外國團員長大後再度回到童玩節演出,吳孟真頗有感觸,「可貴的是,這些來到童玩節演出的外國團員幾乎都是孩子,而他們在臺灣演出、交流的經驗,就像是在他們的心中播下一顆種子,日後將發芽茁壯。」
談到工作中令她印象深刻的事,吳孟真分享道,有次她看到一位曾到園區演出的團員,在民俗藝術節相關的網路社團留言:「童玩節是最棒的藝術節!」頓時心中湧上了一股暖流,她覺得來自團員的真誠回饋,就是最大的感動。最後,吳孟真也表達希望疫情能早日趨緩,讓童玩節的演出交流回到以往熱鬧盛大的場面。
這幾年全球受到疫情影響,不論是國際情勢、疫情狀況或是防疫政策都有很大的變動,各國社會也有不同的狀況,而這些都是影響國外團隊能否來臺的關鍵因素。以今年的斯里蘭卡團隊為例,「薩拉薩維舞蹈學院」早在 2019 年底就與大會聯繫,但 2020、2021 年因童玩節停辦而未能成行。今年二月底,童玩節舉辦與否、如何舉辦都仍在討論階段,吳孟真預先設想未來邊境管制、檢疫政策的各種情況,以及疫情下的童玩節在演出規劃上的各種可能,並針對不同的情況,向各國表演團隊詢問來臺意向。
即使當時的情況未明,「薩拉薩維舞蹈學院」團長仍堅定地表示「無論如何都願意到童玩節演出」,而來臺過程先後遭遇簽證、機票問題等突發危機,甚至有一位團員因在搭機前發燒而無法赴臺。面對這些狀況,吳孟真只能不停地想備案,因應情勢做出調整。吳孟真表示,多年擔任國外團隊的總聯絡人,有些工作內容已是 routine(例行公事),但今年與外國團隊聯繫的任務,比往年來得更加艱鉅,也無法直接套用過往經驗,必須隨時針對不同情況臨機應變。
「交流」是童玩節的四大主軸之一,吳孟真認為交流的方式不只有在舞台上的表演,她致力推動、並於 2010 年開始成為童玩節常態性活動的「國家日」便是如此。每週末會以一個國家為主題,有舞蹈、歌唱的表演,還會邀請遊客上台互動,甚至有異國點心的交流,讓民眾能近距離體驗不同的文化。不過談到國家日活動的安排,吳孟真表示除了要了解每一國的文化之外,還得配合該團的演出風格,請團隊於來臺前設計流程,並根據活動內容準備素材,再與她詳細討論、確認細節,才造就多元豐富的交流活動。
童玩節開幕前,在宜蘭縣史館舉辦了一場「宜蘭童玩節 Kids on Line 線上記者會」,邀請曾來園區表演過的外國孩子,透過視訊分享對童玩節的思念之情以及經驗交流。吳孟真表示,當初在構思之時,想著既然無法實體舉辦,那不如在線上讓大家團聚,也特別邀請有持續聯絡的成員,來分享他們對童玩節最真摯的感情。
疫情之前,每年都有許多國外表演團隊來到童玩節演出,其中有些團隊多次來臺,而吳孟真也因此和他們成為好友,例如談到五次受邀到童玩節演出的土耳其「哈塞德貝大學附設兒童和青年民俗舞蹈團(Hacettepe University Children and Youth Folk Dance Group)」時,吳孟真便笑說與該團已經「熟到不能再熟」。除了工作上的聯繫之外,彼此不時也會透過訊息互相關心,在生日時祝賀彼此。
除了與團長、團員成為朋友之外,吳孟真也見證了年幼團員的成長。例如 2014 年時,來自烏克蘭的「文尼察青少年宮歡樂舞蹈團( Radist / Joy, Palace of Youth and Children in Vinnista )」團長抱著襁褓中的孫女,笑著向吳孟真說等到孫女長大,還要帶她來童玩節演出;2019 年,烏克蘭團隊再度來臺,團長的孫女真的成為在舞台上高歌的小小表演者。除此之外,吳孟真也曾看過一位「哈塞德貝大學附設兒童和青年民俗舞蹈團」的團員,在數年後晉升為舞團老師。看著外國團員長大後再度回到童玩節演出,吳孟真頗有感觸,「可貴的是,這些來到童玩節演出的外國團員幾乎都是孩子,而他們在臺灣演出、交流的經驗,就像是在他們的心中播下一顆種子,日後將發芽茁壯。」
談到工作中令她印象深刻的事,吳孟真分享道,有次她看到一位曾到園區演出的團員,在民俗藝術節相關的網路社團留言:「童玩節是最棒的藝術節!」頓時心中湧上了一股暖流,她覺得來自團員的真誠回饋,就是最大的感動。最後,吳孟真也表達希望疫情能早日趨緩,讓童玩節的演出交流回到以往熱鬧盛大的場面。

△ 吳孟真接受童玩日報採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