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8-12
「薩拉薩維舞蹈學院」舞出斯國之美 共創夏日回憶
小記者林昀薇
攝影師林昀薇
鼓聲清脆、響亮,在寬闊的野外劇場迴盪,台上的舞者配合默契,運用手持的短竹棍相互敲擊,奏出輕快的旋律。這是昨(11)日,由斯里蘭卡的「薩拉薩維舞蹈學院」為倒數一週的童玩節,特意準備的新舞碼「棍子舞」。團隊以此為開場,共帶來 5 支當地傳統樂舞,讓觀眾在欣賞演出同時,也能認識斯里蘭卡傳統文化。
舞碼一開始,先由歌者以吟唱的方式,帶領觀眾進入故事氛圍,再由佩戴著柯蘭面具的舞者,利用肢體詮釋所扮演角色,以舞敘事,向觀眾展現斯里蘭卡傳統社會文化,藉此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。特別的是,扮演丑角的兩位團員將舞台拓展,在觀眾席演繹追逐戲碼,而逗趣的打鬧場面,也令歡笑聲洋溢整個劇場。

△ 團長 D.K. Tharindu Dananjaya 演奏斯里蘭卡傳統樂器──雙面鼓(gata beraya),帶動現場氣氛。


△ 「薩拉薩維舞蹈學院」所帶來的開場舞碼──棍子舞。
承接開場歡快的氣氛,「薩拉薩維舞蹈學院」以斯里蘭卡傳統戲劇型舞蹈——柯蘭(Kolam)形式,帶來舞碼「亞薩.倫奇納舞(Jasa Lenchina Dance)」。講述一名在皇宮工作的洗衣工人,欲迎娶一對姊妹,卻因女方的移情別戀,而導致一系列爭風吃醋的荒誕故事。
舞碼一開始,先由歌者以吟唱的方式,帶領觀眾進入故事氛圍,再由佩戴著柯蘭面具的舞者,利用肢體詮釋所扮演角色,以舞敘事,向觀眾展現斯里蘭卡傳統社會文化,藉此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。特別的是,扮演丑角的兩位團員將舞台拓展,在觀眾席演繹追逐戲碼,而逗趣的打鬧場面,也令歡笑聲洋溢整個劇場。

△ 舞者戴上統柯蘭面具走到台下與觀眾近距離互動。
在壓軸表演中,「薩拉薩維舞蹈學院」帶來被譽為斯里蘭卡國舞的傳統舞蹈——康堤舞(高地舞)。演出開始,團長 D.K. Tharindu Dananjaya 帶領 2 名樂手,演奏雙面鼓(gata beraya)、雙簧管(horanewa)、海螺號角(hakgedita)等斯里蘭卡的傳統樂器,並走到台下邀請觀眾一同打節拍互動,帶熱現場氣氛,並在舞者出場後退至舞台右後方,持續賣力演奏。而演出亮點除充滿趣味的互動環節外,團員的服裝也是一大特色。演出過程中,舞者看似輕盈地在舞台上完成高速旋轉、跳躍等舞步,實則卻因身著繁雜沉重的服飾,佩戴高達 192 個配飾而汗如雨下。如此敬業的態度,也讓觀眾獻以熱烈的掌聲。

△ 團長 D.K. Tharindu Dananjaya 演奏斯里蘭卡傳統樂器──雙面鼓(gata beraya),帶動現場氣氛。
隨著一聲號角聲響起,演出逐漸步入尾聲,團員齊聚在舞台中央,享受屬於他們的歡呼喝采。團長 D.K. Tharindu Dananjaya 從 2005 年以團員的身分來到童玩節後,就一直對當時的回憶念念不忘。睽違 17 年,再踏上熟悉的舞台,這次的他帶領「薩拉薩維舞蹈學院」,除了與臺灣交流彼此文化外,也期望透過演出,再次與觀眾創下夏日美好回憶。